为什么要学一点中医
这是一篇中医的劝学文章,希望能让有缘的你读完这篇文章之后有那么一点点兴趣去了解一下中医。
缘起
我在之前的博客 中医入门 里写过学中医的原因:
- 带小孩子(两岁多)去医院看病,排队、抽血、输液、拿药。小孩子闹,医生忙,医院里人多到都没地方坐着输液。呵呵!
- 步入中年之后,上有老下有小,不可能有啥风吹草动都跑去医院。现在的医院人太多,而且太“冰冷”。
- 不想把血汗钱都交给医院。病了之后、老了之后希望能有尊严的活着。
再有就是我心目中的中医一直很厉害,只是现在传承出了问题。好中医很少,能遇到的就更少了。
所以就自己学,不要把世界让给那些你讨厌的人。
收获满满
到目前接触和学习中医有大概 3 年多了,自己感觉收获非常大。
总结下来就是 2 个字:信心
———— 小病自己治,大病不担心。
这里的小病就是平常的感冒发烧咳嗽之类的,严重点的像慢性病胃病、失眠、便秘、鼻炎、过敏等等,大病最大就是癌症那些了。
小病自己治没啥好说的,大病不担心是为啥呢?是因为学了之后,你就有一套理论去理解这些大病,知道大概是什么原因,知道是五脏六腑的哪里有问题,知道什么情况代表着病情在变重,知道什么情况代表着病情在好转。你会在日常饮食起居上注意,甚至买点中药材自己吃吃,好了就赚了,反正也不会更坏。
但是不包括急症,急症建议还是去急诊看。
原因并不是说中医疗效慢,其实真正的中医是药到病除的,只是在【功力不够】的情况下,还是先保命要紧。
中医界有个叫李可(1930-2013)的,2010 年在广东省中医院成立了“中医 ICU”,用纯中医手段救治了很多重症患者,到后来基本是一剂止,两剂已。
行医 40 余载,成名方剂是【破格救心汤】:治愈了千余例心衰重症,百余例现代医院已发病危通知书的病人起死回生。
(李可自述:此方剂经过 40 多年临床验证和改进,现在已经非常稳定。但是熬制颇为费时,如果能预制然后静脉给药,对全人类的生命健康而言肯定是一个重大突破)
上图摘自《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出版社: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10-01,ISBN:9787537761314。自 2002 年出版以来,已重印 52 次。
学习并不难,缺的只是一个好老师
我相信绝大部分中国人对 算卦、风水、中医 这些东西打心底里还是相信的,只是因为遇到了太多打着这些名头骗人的情况,慢慢才失去了信心。
并且我们生活的年代没有这样的能人异士,实在难以想象《推背图》这样的东西,确实太匪夷所思了。再加上 天灾、人祸、战乱、侵略,再到后来的改革开放,我们的文化传承和教育理念确实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因为最初是通过倪海厦的视频学习的(B 站上有很多人上传,还做了字幕精校、高清修复),倪师的理论是天地人各占 1/3,所以顺便还了解了一些 山、医、命、卜、象
的知识。风趣幽默的讲课风格,对自己能力的自信,对推广和复兴中医的热情和努力,总会有一个点感染到你,帮助你持续学习下去。
但是这些视频很长,学起来还是很花时间的。如果学习的过程中再遇到感兴趣的书籍去发散阅读的话,就一发不可收拾了。我目前就在这样的状态中,我的微信读书里大部分都是古中医书籍(我博客里也发过一些)。
现在是信息时代,最不缺的是学习资源,最缺的是你的兴趣和时间。
教我点能用的
我知道不太可能因为我的几句话就改变你的看法,所以下面我写一些简单易懂的东西。希望能变成一颗种子,等到合适的时候能生根发芽。
下面是一些中医的基础知识。中医讲究从整体从宏观看待病症,和西医的微观视角刚好相反。
- 八纲辨证:疾病的总分类法
- 八纲,即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它是对四诊(望闻问切)收集的所有病情资料进行高度概括和分类的纲领。
- 阴阳:是总纲中的总纲,统领其他六纲。
- 阴证:多指里证、虚证、寒证。阳证:多指表证、实证、热证。
- 辨别阴阳是区分疾病类别、判断预后的根本。(P.S. 有些书上说厉害的中医开药都是开阴阳)
- 表里:辨别病位的深浅。
- 表证:病位在皮毛、肌腠、经络,病浅,多见于外感病初期。特点:起病急、病程短、有恶寒发热并见、脉浮、苔薄。
- 里证:病位在脏腑、气血、骨髓,病深。可见于外感病中后期或内伤病。特点:无表证特征,症状多样且复杂。
- 寒热:辨别疾病的性质。
- 寒证:感受寒邪或阳虚阴盛所致。特点:畏寒喜暖、口不渴或喜热饮、面色㿠白、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迟或紧。
- 热证:感受热邪或阴虚阳亢所致。特点:发热喜凉、口渴喜冷饮、面红目赤、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数。
- 虚实:辨别邪正盛衰。
- 虚证:正气不足(气、血、阴、阳亏虚)。特点:病程长、体质虚弱、神疲乏力、声低息微、疼痛喜按、舌嫩少苔、脉无力。
- 实证:邪气亢盛(如痰饮、水湿、瘀血、食积、气滞等)。特点:病程短、体质壮实、精神亢奋、声高气粗、疼痛拒按、舌苔厚腻、脉有力。
- 八纲的关系:
- 它们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组合的。例如,一个病人可能同时是“表寒实证”或“里热虚证”。
-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八纲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如表证入里、寒证化热、实证转虚等。
- 核心作用:通过八纲辨证,医生能迅速把握疾病的基本轮廓,为后续更精细的辨证(如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六经辨证等)提供方向和基础。
- 六经理论: 外感病的动态路线图
- 六经辨证将外感病发生、发展、演变过程中的各种证候,归纳为六个阶段(或称为六个“病位层次”),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 三阳病(多属热证、实证,正气未衰,抗邪有力)
- 太阳病:外感病的初期、表证阶段。主证: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脉浮。分为太阳中风(表虚,有汗)和太阳伤寒(表实,无汗)。
- 阳明病:外感病的极期、里热实证阶段。病位主要在胃肠。主证:“四大症”——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或腑实证——潮热、谵语、腹满硬痛、便秘、脉沉实有力。
- 少阳病:半表半里证阶段。邪在表里之间。主证:寒热往来(忽冷忽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脉弦。
- 三阴病(多属寒证、虚证,正气已虚,抗邪无力)
- 太阴病:脾虚寒湿证。病位在脾。主证: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腹泻)、时腹自痛、口不渴、舌淡苔白、脉缓弱。
- 少阴病:心肾虚衰证。有寒化(心肾阳虚)和热化(心肾阴虚)之分。
- 寒化:无热恶寒、四肢厥冷、下利清谷、精神萎靡、脉微细。
- 热化:心烦不眠、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 厥阴病:寒热错杂、厥热胜复证。病情复杂,常表现为上热下寒、寒热交替出现(厥热胜复)。主证: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 六经传变:疾病不是静止的,可以从一经传到另一经,如“太阳→阳明”、“少阳→太阴”等,也可能越经传、直中(不经三阳,直接出现三阴证)、合病(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并病(一经未罢,又见另一经证候)等。
- 可以帮助我们理解 外感病的发生、发展、传变规律,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 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动态的辨证论治体系,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代表方剂(如太阳病用桂枝汤/麻黄汤,阳明病用白虎汤/承气汤等)。
- 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和“恒动观”。
- 五行理论:是中医认识人体生理、病理关系的底层逻辑
- 五行(木、火、土、金、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之一,它们相互生克,构成了人体与自然界的平衡关系。
- 五行学说将自然界和人体的各种事物、功能、属性进行归类,并用“生、克、乘、侮”的动态关系来解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五行理论,中医可以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并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综合理解:三位一体的中医辨证思维
我们可以这样形象地比喻:
- 五行学说 ➜ 是整个中医大厦的“钢筋结构”和“管道系统”,决定了各部分如何连接、能量如何流动。
- 八纲辨证 ➜ 是“诊断仪表盘”,显示当前系统的整体状态(温度过高?压力不足?哪里漏气?)。
- 六经辨证 ➜ 是针对“外感病”这一特定故障类型的“维修流程图”,告诉你故障从哪里开始、现在发展到哪一步、下一步可能影响哪个部件。
临床实例贯通:一个病人感冒后高烧、大汗、口渴喜冷饮、脉洪大
- 八纲辨证:里证、热证、实证(阳证)。
- 六经辨证:阳明经证(白虎汤证)。
- 五行脏腑定位:热在阳明胃经(属土),是“土中燥热”或“阳明燥金化火”。若持续不解,可能耗伤肺(金)津(土生金,母病及子),或热结大肠(腑实,属土)。
治疗不仅要清阳明气分热(石膏、知母),还要考虑是否顾护肺胃之阴(加天花粉、麦冬),这背后就是五行生克和脏腑关联的指导。
奇怪的知识
每一个中国人都知道睡觉的时候要盖肚子
在中医理论中,“肚子”主要对应的是脾胃所居之处(中焦)。而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其功能的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人的消化吸收、免疫力、精神状态乃至寿命长短。
为什么睡觉时尤其要保护脾胃?
- 夜间属阴,阳气内收潜藏
- 中医认为,白天阳气在外,温煦体表,抵御外邪;夜晚阳气入里,潜藏于脏腑,尤其是脾肾,以养精蓄锐。
- 此时体表卫气(防御之气)减弱,腹部作为“至阴之地”更容易受寒邪侵袭。
- 脾胃喜温恶寒,最怕受凉
- 脾胃运化水谷(消化食物)需要“阳气”来推动和温煦。《黄帝内经》说:“脾主运化,喜燥恶湿,喜温恶寒。”
- 一旦腹部受凉,寒邪直中太阴(脾),会导致:脾阳受损 → 运化失职 → 出现腹痛、腹泻、腹胀、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
- 腹部是“三阴经”汇聚之地,易感寒邪
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三条“阴经”都经过腹部。
夜间阳气弱,阴经当令,若再受外寒,则寒邪易循经入里,伤及脾、肾、肝,引发一系列虚寒证候。 - “神阙穴”(肚脐)是命门真气出入之门户
- 肚脐,在中医称为“神阙穴”,是胎儿时期连接母体、获取营养的通道,出生后虽闭合,但仍是元气汇聚、真气出入的重要门户。
- 神阙穴没有皮下脂肪和肌肉保护,只有薄薄一层皮肤,对外界寒邪极为敏感。
- 古人有“肚腹三里留,脐为五脏六腑之本”之说。现代也有“脐疗”(如隔姜灸神阙)用于温阳散寒、调理脾胃。
虽然现代医学不讲“阳气”、“寒邪”,但也能解释为何腹部保暖重要:
- 腹部皮下脂肪相对较少,保温能力差。
- 腹部有大量血管和内脏神经丛,受冷刺激易引起胃肠平滑肌痉挛 → 腹痛、腹泻。
- 低温环境降低局部免疫力,肠道菌群易失调,病毒细菌更易繁殖致病。
- 核心体温维持对代谢至关重要,腹部受凉可影响整体体温调节。
什么是免疫力
正旺邪自退。
是药三分毒
- 终病则止,不必尽剂
- 这里的“毒”指的是对病没有益处,或者有相反的作用,统称为毒。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对身体有害。
- 中药大都是草药,而且是煮过的,只喝水。最重要的是没有化学成分!
- 韭菜、菊花 这些都是中药,就算当饭吃也没听说谁吃中毒的。这类药叫“上品”,在中药里占1/3,所以一般人吃了也不会中毒。
- 断肠草、毒蘑菇 这些都是“下品”,吃的时候肯定要注意。
看胃口知病情
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家里的老人就算卧病在床,如果还能正常吃饭,就可以简单断定没啥大事。如果哪天开始不能吃饭了,那估计最多2-3个月就会去世。要是再赶上冬天,特别是马上小寒、大寒,可能2周之内就不行了(因为一个节气是15天,而节气变换对身体的影响最大,所以一般节气更替的前后2天最危险)。
我想试试
如果看完视频或者书籍,觉得自己悟了;或者是猴急着想直接上手,该怎么做:
- 通过六经辨证确定是哪个脏腑的问题
- 查典籍,找药方
- 试效果
- 行就继续吃,不行就说明辨证错了,改方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