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与现代剂量换算核心规则

  1. 重量单位

    • 1两 = 15克(这是最常用的标准,源于《中医方剂学》教材。也有学者考证为13.8克,但15克是临床通用标准)。
    • 1斤 = 16两 = 240克
    • 1铢 = 1/24两 ≈ 0.625克
    • 1分 = 4铢 = 1/4两 ≈ 3.75克(汉代“分”为重量单位,与后世作为比例单位的“分”不同)
  2. 容量单位

    • 1斗 = 10升 = 20000毫升
    • 1升 = 10合 = 200毫升
    • 1合 = 20毫升
  3. 数量单位

    • 杏仁、桃仁、栀子等:通常10个约重3-4克。例如,杏仁70个,约重25克。
    • 大枣、乌梅等:按枚计算。一枚大枣约重3-5克。
    • 石膏:如鸡子大一块,约重60-80克。
  4. 特殊剂量

    • 方寸匕:古代量取药末的器具,一方寸匕约等于现代2-3克(草木药末)。
    • 一钱匕:约为一方寸匕的一半,约1-1.5克。

按照六经病证分类,并分为几个表格来呈现

太阳病篇方剂

太阳病多为外感病的初期,方剂以解表为主。

方剂名称 组成药物 原方剂量 现代换算剂量 主要功用 煎服方法摘要
桂枝汤 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 桂枝三两等 桂枝45g,芍药45g,炙甘草30g,生姜45g,大枣12枚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水七升,煮取三升,服一升
麻黄汤 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 麻黄三两等 麻黄45g,桂枝30g,杏仁70个(约25g),炙甘草15g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先煮麻黄,水九升煮取二升半
葛根汤 葛根、麻黄、桂枝、生姜等 葛根四两等 葛根60g,麻黄45g,桂枝30g,生姜45g 发汗解肌,舒筋止利 先煮麻黄、葛根,水一斗煮取三升
大青龙汤 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等 麻黄六两等 麻黄90g,桂枝30g,石膏(如鸡子大)等 发汗解表,兼清郁热 先煮麻黄,水九升煮取三升
小青龙汤 麻黄、桂枝、细辛、干姜等 各三两等 麻黄45g,桂枝45g,细辛45g,干姜45g等 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水一斗先煮麻黄
五苓散 猪苓、泽泻、白术等 猪苓十八铢等 猪苓11.5g,泽泻15.7g,白术11.5g等 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捣为散,白饮和服方寸匕
桃核承气汤 桃仁、大黄、桂枝等 桃仁五十个等 桃仁50个(约15g),大黄60g,桂枝30g等 破血下瘀 水七升煮取二升半
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芍药、麻黄等 桂枝一两十六铢等 桂枝约24g,芍药15g,麻黄15g等 小发其汗,和解营卫 水五升煮取一升八合

阳明病与少阳病篇方剂

阳明病多属里热实证,少阳病为半表半里证。

方剂名称 组成药物 原方剂量 现代换算剂量 主要功用 煎服方法摘要
白虎汤 石膏、知母、炙甘草、粳米 石膏一斤等 石膏250g,知母45g,炙甘草15g,粳米15g 清热生津 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
大承气汤 大黄、厚朴、枳实、芒硝 大黄四两等 大黄60g,厚朴90g,枳实45g,芒硝30g 峻下热结 先煮厚朴、枳实,后纳大黄、芒硝
小承气汤 大黄、厚朴、枳实 大黄四两等 大黄60g,厚朴30g,枳实45g 轻下热结 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
调胃承气汤 大黄、芒硝、炙甘草 大黄四两等 大黄60g,芒硝100ml(约80g),炙甘草30g 缓下热结 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纳芒硝
小柴胡汤 柴胡、黄芩、人参等 柴胡半斤等 柴胡120g,黄芩45g,人参45g等 和解少阳 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再煎取三升
大柴胡汤 柴胡、黄芩、大黄等 柴胡半斤等 柴胡120g,黄芩45g,大黄30g等 和解少阳,内泻热结 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再煎
黄芩汤 黄芩、芍药、甘草等 黄芩三两等 黄芩45g,芍药30g,甘草30g等 清热止利,和中止痛 水一斗煮取三升

太阴、少阴、厥阴病篇方剂

这三经病证多涉及里虚寒证(或寒热错杂),方剂以温补、回阳、调和寒热为主。

方剂名称 组成药物 原方剂量 现代换算剂量 主要功用 煎服方法摘要
理中丸(汤) 人参、干姜、炙甘草、白术 各三两等 人参45g,干姜45g,炙甘草45g,白术45g 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蜜和为丸,或汤剂,水八升煮取三升
四逆汤 附子、干姜、炙甘草 附子一枚等 生附子一枚(约15-30g),干姜30g,炙甘草30g 回阳救逆 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
通脉四逆汤 附子、干姜、炙甘草 附子大者一枚等 生附子大者一枚,干姜60g,炙甘草30g 回阳通脉 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
真武汤 茯苓、芍药、生姜等 茯苓三两等 茯苓45g,芍药45g,生姜45g等 温阳利水 水八升煮取三升
黄连阿胶汤 黄连、黄芩、芍药等 黄连四两等 黄连60g,黄芩30g,芍药30g等 滋阴降火,除烦安神 水六升先煮三物,纳胶烊化
乌梅丸 乌梅、细辛、干姜等 乌梅三百枚等 乌梅300枚,细辛30g,干姜45g等 温脏安蛔 苦酒渍乌梅一宿,蒸熟捣泥和药为丸
当归四逆汤 当归、桂枝、芍药等 当归三两等 当归45g,桂枝45g,芍药45g等 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水八升煮取三升